技術落地見真章,億緯鋰能進入高速發展區間
2025 年 10 月 14 日,億緯鋰能首套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在荊門基地并網運行,成為近期新能源領域的標志性事件。這套采用 NF155L 鈉離子電芯的系統,不僅實現核心器件 100% 自研自產,更突破性解決了傳統儲能電池的安全痛點 —— 通過無負極設計與阻燃電解液配方,燃爆風險降低 90%,循環壽命超 3 萬次,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更具產業價值的是其 “即插即用” 的適配性:可直接兼容現有鋰電儲能產線,無需額外改造即可實現量產。這一突破不僅兌現了 “鋰 + 鈉” 雙體系戰略,更響應了《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中 “多元化技術供給” 的要求。
固態電池: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場景
9 月 3 日成都固態電池量產基地的揭牌,標志著億緯鋰能在下一代技術領域邁出關鍵一步。此次下線的 “龍泉二號” 全固態電池,以 300Wh/kg 的能量密度率先切入人形機器人與低空飛行器市場。與同類技術相比,其 700Wh/L 的體積能量密度可使飛行器續航提升 40%,完美適配低空經濟對 “輕量化 + 長續航” 的需求。
基地一期將于 2025 年底建成,具備 60Ah 電池制造能力;二期 2026 年交付后將形成 100MWh 產能,較原計劃提前半年。同步推進的硫化物基路線取得新突破,百兆瓦時中試線預計年內投產,400Wh/kg 高比能產品研發提前進入沖刺階段。這種 “場景先行 + 雙線并進” 的策略,使億緯在固態電池商業化競賽中穩居第一梯隊,國信證券預測其 2026 年相關收入將突破 20 億元。
大圓柱電池:高端動力市場產能兌現
50 億元可轉債募資落地的消息,為億緯鋰能大圓柱電池的產能釋放注入強心劑。此次募資投向的 21GWh 大圓柱乘用車電池項目,與沈陽基地已試產的 10GWh 產線形成互補,2026 年全部投產后將形成 31GWh 產能,可配套 40 萬輛新能源車型。最新數據顯示,沈陽基地 46 系列電池良品率已穩定在 94%,較 Q2 提升 2 個百分點,10 月起開始向寶馬供應樣品。
億緯鋰能通過引入 AI 極耳焊接工藝,電芯內阻再降 5%,10 分鐘快充至 80% 的性能指標得到寶馬驗證。海外市場拓展同樣亮眼,9 月斬獲塔塔汽車 15GWh 訂單,成為其首款高端電動車的獨家電池供應商,海外配套占比已達 65%。在國內僅 3 家企業實現 46 系列量產的格局下,億緯憑借 “產能 + 技術 + 客戶” 三重優勢,提前鎖定高端動力市場份額。
大方形電池:儲能規模化的產能基石
荊門超級儲能工廠的全面投產,成為億緯鋰能鞏固儲能優勢的核心支撐。這座國內單體最大的儲能電池工廠,一期 15GWh 產線已實現滿負荷運轉,生產的 628Ah MB56 大方形電芯,使 400MWh 級儲能電站的集成成本降低 12%。借助數字孿生與 AI 視覺檢測技術,產品缺陷率降至 PPB 級別,在華能、國電投的招標中中標率連續三個季度超 28%。
生態協同更放大規模效應:6 月與天順風能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已進入實質落地階段 —— 雙方聯合開發的風電 - 儲能一體化系統,在江蘇某風電場實現并網,通過綠電交易使項目收益率提升 3 個百分點。截至 10 月,大方形電池出貨量達 22GWh,同比增長 52%,其中儲能場景占比超 70%,推動公司儲能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68%。
戰略閉環:從技術布局到價值創造
近期一系列大事件的密集落地,勾勒出億緯鋰能 “技術研發 - 產能建設 - 市場驗證” 的完整閉環。
更深層的價值在于產業生態構建:以荊門基地為核心,帶動 34 家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從鈉礦開發到電池回收的全產業鏈;成都、沈陽基地分別聚焦前沿技術與高端制造,與馬來西亞、匈牙利海外基地形成 “國內創新 + 全球供應” 的格局。這種布局既契合 “雙循環” 戰略,更在全球電池競爭中構建起獨特優勢。
在新能源產業從 “技術競賽” 轉向 “產能兌現” 的關鍵期,億緯鋰能通過鈉離子電池的場景突破、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提速、大圓柱電池的產能釋放與大方形電池的生態協同,完美詮釋了 “技術落地即價值創造” 的發展邏輯。這種扎實的戰略執行力,不僅使其穿越行業周期,更為中國鋰電池產業從 “規模領先” 向 “質量引領” 轉型提供了鮮活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