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啟音 18 周年:創始人姚秋武攜千萬家庭,續寫兒童康復初心
18 年前,當社會用別樣的標簽定義特需兒童時,姚秋武還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打破偏見、守護這群孩子的 “筑路人”。那時的他,正因家中兩位特殊親人的處境而奔波 —— 一位患有腦癱,一位患有自閉癥。
最初,他只是想為家人尋找 “好好活下去” 的可能,卻在陪著他們接受專業干預的過程中,看到了科學康復的力量,也從此扛起了數十萬特需家庭的希望,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特需兒童的本土化康復之路。

緣起:一份 “看見” 的力量,撐起千萬家庭的希望
姚秋武與特需兒童康復領域的緣分,始于對特殊群體最真摯的共情。早年他接觸過不少特需兒童家庭:有的孩子被診斷為腦癱,連自主翻身都困難;有的孩子患有自閉癥,始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與外界交流。在醫療資源匱乏、社會認知貧瘠的年代,這些家庭只能四處奔波,抱著 “試一試” 的心態尋找能讓孩子 “獲得正常” 的方法。
他看著家長們陪著孩子從言語治療(ST)到物理治療(PT),再到 ABA 行為干預,一點點摸索、一次次嘗試;也見證過那些曾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自理的孩子,在科學干預下逐漸突破局限 —— 有的學會了自主進食、穿衣,有的能清晰表達需求,甚至有孩子長大后能獨立生活、融入社會。這份 “不放棄就有希望” 的力量,讓他堅定了一個信念:“如果這些孩子能做到,那更多被困境困住的孩子,也一定能。”
正是這份信念,讓姚秋武在 18 年前毅然踏入兒童康復領域。彼時的行業,卻遠非想象中那般規范:有的機構用未經證實的 “偏方” 誤導家長,聲稱 “貼膏藥能治語言遲緩”“針灸能改善自閉癥”;有的甚至將特需兒童等同于 “精神病患”,用生硬的方式強行干預;而家長們,不僅要承受孩子康復的經濟壓力與心理壓力,還要面對社會異樣的眼光 —— 帶孩子出門怕被指“不正常”,提及孩子病情怕被歧視 “沒教好”,很多家庭在絕望中只能把孩子 “藏” 在家里,眼睜睜錯過了 3-6 歲的最佳干預時機。
姚秋武太懂這份絕望了。他見過家長抱著孩子在機構門口失聲痛哭,為湊不齊治療費紅了眼眶;見過家庭為給孩子治病變賣家產,卻在虛假療法面前竹籃打水一場空;更見過因耽誤最佳干預期,孩子能力發展徹底落后的遺憾。“必須做有專業性、有循證科學的干預,不能讓家長再走彎路,不能讓孩子再被耽誤。” 這成了東方啟音最初的初心,也成了他 18 年里從未動搖的堅持。
堅守:從 “絕境”看到希望,家長是最堅定的“后盾”
創業之路從不是坦途,姚秋武最難忘的,是深圳康復基地的那場 “劫難”。為了給特殊孩子提供更寬敞的康復空間,他投入幾百萬裝修場地,卻在裝修完成后被房東物業 “刁難”—— 對方直言 “你們收的孩子太特殊,會影響周邊商戶形象、惹其他業主不滿”,字里行間滿是對投訴兒童的嫌棄,怕這些孩子 “拿不出手”,拉低商場 “檔次”。一場官司打了一年多,資金耗盡,團隊幾乎解散,東方啟音走到了 “生死邊緣”。

就在他快要放棄時,家長們卻成了最堅定的 “后盾”。有家長主動幫他四處尋找新場地,有家長堅持提前交費:“我們相信你,你們找到地方我們就來。”這些沒說多少 “加油”,卻用行動實打實托底的瞬間,像一束束光,照亮了絕境中的道路。
這樣的故事,在 18 年里還有很多。一對雙胞胎腦癱患兒的經歷,至今讓他難以釋懷。兄弟倆最初都在東方啟音干預,爺爺卻聽說北京有 “某種移植技術”,借錢帶一個孩子去嘗試,另一個留在機構。年底對比時,留在東方啟音的孩子能扶著欄桿走路、說出簡單詞語,而去北京的孩子卻出現了退步。“家庭本來就不容易,怎么可以讓虛假療法再添傷害?” 這件事更堅定了他 “做科學康復” 的決心 —— 不僅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更要結合中國孩子的特點,做本土化的課程研發。
于是,東方啟音開始了漫長的 “取經” 與 “創新”。美國言語治療有 100 年歷史,自閉癥干預有 80 年經驗,姚秋武帶領團隊遠赴海外學習,將 STAR 干預體系(美國 44 年循證實踐、NAC 認證)、SRJ 發音口肌方法等引進國內,卻沒有 “照搬照抄”。“外國人以英語為準,我們必須以普通話為核心;中國孩子的思維習慣、文化背景不同,課程也要跟著調整。”

18 年來,東方啟音聯合北京語言大學、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開展科研合作,收集數十萬中國特需兒童的康復數據,研發出適合本土孩子的 STA 言語治療助理課程;培訓 1400 多名治療師(近 500 名從業超 5 年),要求每個人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術,還要懂中國家庭的需求 —— 會用 “中國式” 的教學器材,手把手教家長在家做康復訓練。

溫暖:從 “藏起來” 到 “走出去”,打破偏見的每一步
“帶孩子去沙灘吧!” 很多年前,當姚秋武提議組織家長帶孩子去海邊時,幾乎所有家長都猶豫了:“孩子亂跑怎么辦?別人指指點點怎么辦?” 那時的家長,早已習慣了 “隱藏” 孩子,習慣了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中低頭。
但姚秋武知道,孩子要融入社會,首先要讓社會看到他們。他一遍遍勸服家長:“孩子沒什么不一樣,他們也能踩沙子、看海浪,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笑。” 第一次沙灘活動,他和老師們提前去踩點,準備好防護墊、玩具,還特意邀請了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起參與。

那天,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特殊孩子們第一次赤腳踩在沙灘上,從最初的緊張躲閃,到后來追著海浪跑,笑聲傳遍了海邊;普通家庭的孩子拉著他們的手一起堆沙堡,家長們看著孩子的笑臉,眼眶慢慢濕潤。
從沙灘活動到公園野餐,從社區義賣到政府公益活動,18 年來,東方啟音組織了上千場 “融入社會” 的活動。越來越多的家長敢帶孩子去超市、去游樂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這些孩子只是成長的節奏與方式不同,他們同樣渴望交流、熱愛生活,只是需要多一份耐心的陪伴,多一些專業的引導,就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自在地擁抱這個世界。
而在一線,老師們的堅守更讓人動容。很多老師在這里工作了十多年,從剛畢業的年輕人,變成了孩子口中的 “超人老師”。他們曾被孩子咬傷、抓傷,卻依然笑著擁抱孩子;他們曾為了幫孩子練一個發音,重復上百次;他們曾在深夜回復家長的咨詢,分享康復技巧。“我們來的時候,都帶著一股愛心,現在,這份愛心變成了責任。” 一位老師的話,道出了所有東方啟音人的心聲。

同行:18 年再出發,司慶福利致謝每一份信任
如今,東方啟音已在全國 30 余城開設 60 余家直營中心,累計服務 50 萬家庭,提供超 1000 萬小時康復服務。從佛山一間小小的康復教室,到成為千萬特需家庭信賴的行業標桿;從最初 “做專業干預” 的初心萌芽,到如今 “讓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入校,融入社會”的信念落地。姚秋武說:“我們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只是 18 年堅持做對一件事 —— 用專業幫孩子康復,用真心陪家長同行。”
而這份堅持,從來不是東方啟音獨自的前行。50 萬家庭的信任、無數家長的托付,是東方啟在研發本土化課程時的動力,是東方啟音培養專業治療師時的底氣,也是東方啟音能從一間小教室走到全國 30 余城的根本。正是這份雙向的奔赴,讓 “助力孩子更好明天” 的初心,慢慢長成了能遮風擋雨的大樹。

18 年,足夠一個嬰兒長成少年,足夠一顆種子長成大樹。對于姚秋武和東方啟音而言,18 年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東方啟音將繼續深耕本土化課程研發,用 AI 技術讓康復更科學高效;將培養更多專業治療師,把服務送到更多城市;將繼續組織 “融入社會” 活動,讓特需兒童被更多人看見、接納。
“我是姚秋武,感謝 18 年來每個信任我們的家庭。” 視頻的最后,姚秋武站在東方啟音的中心里,眼神格外堅定。這份堅定,和 18 年前那個決定創辦東方啟音的心情如出一轍 —— 初心未改,溫暖同行。未來的路,東方啟音還要和更多家庭并肩,為孩子的每一個 “明天” 全力奔跑。
這個 18 周年,東方啟音等你來,一起續寫更多 “成長” 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