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石榴紅透時,鮮速直達錢大媽
錢大媽“百縣千村”系列報道,旨在發揮消費端反向推動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和提質增效的優勢,不斷探索中國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新模式和有效路徑。
通過在全國遴選農業優勢縣、強勢村,依托每個縣、村獨特的資源稟賦,錢大媽以規模化優勢為依托,市場化導向為紐帶,推出更多特色優質農產品,進一步助力提升縣域鄉村振興主導產業發展水平,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樣本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樣板。
本篇內容為錢大媽“百縣千村”系列報道之四川會理站。為保障消費者能品嘗到高品質的會理軟籽石榴,錢大媽構建起一套覆蓋全產業鏈的嚴苛品控體系。
夏末的余溫還沒散盡,會理的石榴已經紅透了枝頭。農戶們穿梭在石榴林中,熟練地采摘、分選、裝箱,這片北緯26度的神奇土地,正迎來軟籽石榴的豐收季。
會理作為“全國石榴生產第一縣”“中國石榴之鄉”和“中國優質石榴基地”,其石榴不僅是“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還入選了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
當地石榴栽培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相傳,會理石榴憑借其果大、皮薄、汁多、味甜的卓越品質,被唐玄宗一眼相中,欽定為宮廷貢品。《會理州志》中對石榴亦有記載:“榴,則名曰若榴,曰丹若,曰金罌,曰天漿,曰朱實,曰朱英,曰金英;有甜、酸二種,俗稱石榴”。
這里地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地處西南橫斷山脈東北部與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交匯地帶,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極其適合石榴生長。2024年,會理石榴種植面積達40余萬畝、產量超過78萬噸,規模和產量均居全國八大石榴主產區之首。
與其他品種石榴相比,會理石榴籽軟可食,可食率高達90%,解決了傳統石榴不易剝皮、籽多且硬的痛點。走進錢大媽門店,在售的軟籽石榴外皮光滑,色澤鮮艷如紅寶石,輕輕一剝開,飽滿的籽粒躍然眼前;輕咬一口,汁水瞬間在嘴里爆開,清甜的味道裹著淡淡的果香,世人譽之“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濃甜似蜂蜜”。
為保障消費者能品嘗到高品質的會理軟籽石榴,錢大媽構建起一套覆蓋全產業鏈的嚴苛品控體系。從果徑大小、糖度、果皮外觀等多維度嚴格執行驗收標準,并結合冷鏈物流中的溫控與車輛定位監控,全力保障產品新鮮與運輸品質。
錢大媽通過“企業+供應商+農戶”基地直采模式,使種植計劃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這種穩定合作模式,已在全國多個縣域落地生根。穩定的訂單是農戶最大的定心丸,通過規模采購降低中間環節,既助力了上游農戶增收,也讓城市的終端消費者獲得實惠。
當滿載石榴的冷鏈車駛離會理,這份來自大涼山的甜蜜正陸續登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從田間培育到供應鏈對接,從產地直采到終端鮮達,會理軟籽石榴的流通軌跡,正是錢大媽聯結鄉村與城市、助力產銷共贏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