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可持續經濟生活行動,賦能兒童點亮可持續未來
在 “雙碳” 目標深化與綠色消費理念普及的當下,青少年公益素養培養成為素質教育核心議題。由博世中國資助、佰特公益主辦的博世社區兒童可持續經濟生活公益行動,以PBL(項目式學習)模式為關鍵載體,通過財經素養與公益素養教育,培養青少年自主決策、團隊協作等能力,推動公益實踐,項目在上海、北京、杭州、無錫四地社區落地。截至2025年8月,項目在四地共開展56場活動,活動直接參與兒童2759人次,并輻射7389人次兒童及家庭。
這場為期半年的PBL項目,四地孩子們從一個好奇點開始,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完成了從 "被動接受" 到 "主動探索" 的認知蛻變,在學習的探索中自然生長,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潛能。項目臨近結束時,舉辦了“博覽益想可持續生活線上展·日志創作大賽”,共吸引4地社區80名孩子參賽,孩子們各顯其能去展示在實踐過程中的探索與發展。這一項目模式,通過真實的問題驅動,讓孩子從被動學習轉為自主行動,不僅實現個人能力突破,更成為社區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彰顯可持續經濟生活行動在青少年成長與社會進步中的雙重價值。

上海社區以蝴蝶本草園為 PBL 實踐主題,孩子們全程參與:制定 “少年團公約” 分工,選擇本土植物降低養護成本,借社區義賣傳遞綠色理念。平時比較羞澀的林語芊在 PBL 實踐中突破自我,牽頭用 “套圈游戲” 吸引居民,讓生態保護理念扎根社區,自身表達與組織能力也獲得提升。
北京社區圍繞綠色消費開展 PBL 實踐,孩子們通過 “意識萌芽 - 實踐落地 - 理念傳播” 環節,聚焦 “玩具閑置”、“過度包裝”等 問題,產出《個人綠色消費行動計劃》。王詩雯從依賴塑料袋到提議用帆布袋,參與廚余堆肥、太陽能風車組裝等實踐,在社區開放日分享環保理念。PBL 模式讓知識不再抽象,而是轉化為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杭州楊家橋社區的 PBL 挑戰是 “電子垃圾再生”,孩子們用 122 天調研發現社區月均 300 公斤電子垃圾問題后,拆解廢舊電器,打造 “鍵盤飛機場” 等創意裝置。紀斯瀚、周熙喆在解決裝置故障中,通過 PBL 掌握系統思考與資源整合能力,讓 “變廢為寶” 成為社區新風。
無錫稻香社區 的23 名孩子以財經安全為 PBL 主題,在3 個月內創作出防詐短劇《神秘來電》。他們圍繞真實騙局設計劇情,在劇本打磨、拍攝剪輯中學會協作與應急調整,短劇成功幫助居民避坑,實現從 “學知識” 到 “創價值” 的跨越,這正是 PBL 模式 “在實踐中成長” 的核心優勢。

作為博世中國“溯教育本源領域”的重要實踐,該項目依托 “家校社聯動”,以 PBL 模式為橋梁,讓孩子們在生態、消費、財經等領域的實踐中,掌握跨學科知識與核心軟技能,樹立社會責任感。此次行動的價值在于:一方面鼓勵孩子們通過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提升他們辨別真偽好壞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與領導力,另一方面通過孩子們帶動家庭、影響社區,倡導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生活方式。
未來,博世中國與佰特公益將持續擴大項目覆蓋范圍,讓更多孩子在實踐中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意義,以少年之力推動社區綠色轉型,讓可持續經濟生活成為社會共識,為構建更美好的未來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