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翔理:民宿設計要讓人“住進文化里” ——專訪江蘇建筑學院副教授、文旅空間設計師蘇翔理
一柄素白漆扇在清水中緩緩轉動,墨色逐漸暈染,如同山水畫在咫尺間鋪展。陽光透過細密的竹簾,切割出靜謐而富有韻律的幾何光影。在這間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東坡美學館中,江蘇建筑學院副教授、知名文旅空間設計師蘇翔理,信手將幾枝翠竹插入素陶甕中,平靜地說道:“設計不是在造場景,而是在造一段可被回味的生活記憶?!?/p>
這不僅僅是一句設計理念的闡釋,更是他對當前文旅融合與民宿發展方向的深刻洞察。2025年,隨著“微度假”“深度體驗游”成為市場新引擎,三四線城市與鄉村民宿也站到了文旅經濟的聚光燈下。而蘇翔理認為,真正的突破點,在于是否能夠實現——“讓人住進文化里”。
一、文旅下沉:設計“在地化”是破題關鍵
面對當前三四線城市文旅需求激增的現狀,蘇翔理直指行業痛點:“文旅下沉絕不是產品和服務的降級,而是要更精準地匹配鄉土文化基因,實現資源的高水平轉化。”他強調,民宿作為地域文化接觸的最前沿,必須成為“地方資源的翻譯器”——把方言轉譯成世界能懂的美學語言。
他以安徽碭山“梨樹王民宿”項目為例,解釋何為“在地化”設計:建筑外墻堅持使用當地傳統夯土工藝,保留原鄉肌理,而室內則嵌入無聲運行的智能家居系統,保持舒適與現代感;院落中央保留三百多年樹齡的梨樹,樹蔭之下設置茶臺,茶臺上卻巧妙嵌有一面電子屏,游客可一鍵預約聆聽國家級非遺——碭山嗩吶的現場表演?!拔覀儾蛔錾驳募藿樱亲尶萍紴槲幕眨尙F代設計手法成為講述鄉土故事的工具。”
他特別提出,設計必須前置于規劃?!跋惹八拗莶糠謪^縣盲目復制莫干山高端民宿模式,卻因缺乏內容與產業支撐導致空置率上升。設計師應主動參與區域產業協同,比如在農耕區設計‘農具陳列墻’并配套采摘動線,為茶鄉民宿預留制茶體驗空間與小型炒茶設備。只有把民宿視為在地產業鏈的一環,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運營。”
二、微度假閉環:三天兩夜的全周期設計
隨著“周末經濟”的崛起,如何留住客人住滿兩天一夜甚至更長,成為民宿運營的關鍵。蘇翔理提出,城市人群追求的已不僅是一晚住宿,而是一套完整的、可沉浸的“生活劇本”。因此他倡導以“微縮目的地”的思維去構建微度假閉環:
· 時間動線閉環:借鑒廣東“禾肚里民宿”的成功經驗,從清晨的稻田插秧、上午的手工礱谷體驗,到中午的古法蒸飯教學、傍晚的稻花魚烹制,直至夜晚的草坪星空電影,形成一條24小時不間斷的沉浸式活動線索,讓客人自然而然留下。
· 情緒體驗閉環:以上海寶山“歡喜弄”文化街區為例,通過暖黃燈光系統、木質香薰擴散及老舊物件的場景復原,塑造出“回家的松弛感”,消費者停留時間平均增加2小時,客單價同比提升36%;
· 消費邏輯閉環:惠州“璞若山居”采用會員儲值體系,入住贈送當季水果禮盒,離店后通過定期郵寄產地特產如枇杷膏、蜂蜜,激發游客二次消費與遠程復購,實現“一住成客、持續連接”。
“所有體驗路徑都該像溪流歸海,看似自由隨意,實則被精心引導至一個完整的終點。”蘇翔理這樣總結。
三、非遺活化:從展示到“交手”,打造可觸摸的記憶
當談及非遺元素在民宿中的運用,蘇翔理展示了一組數據:2025年春節,浙江地區結合非遺體驗的民宿預訂量同比暴增200%。但他也犀利指出:“目前大多數民宿中的非遺陳列仍像博物館展柜——靜止、封閉、只可遠觀?!?/p>
他認為,非遺要真正“活”在民宿中,必須實現從“觀看”到“交手”的轉變,讓人人可參與、可帶走記憶。在由他主導的麗江某納西族民宿改造方案中,提出“三維滲透”策略:
· 空間滲透:如蘭州“中川·青云驛”將蘭州刻葫蘆非遺工作室面向客群開放,游客可隔透明玻璃觀看傳承人現場雕刻,視覺刺激直接引發體驗沖動;
· 行為滲透:寧波“鄉見古月”民宿中,在客房放置一件未完成的金銀彩繡旗袍,客人可親手縫制一針金線并獲贈記錄視頻,次日掃碼即可看到作品被專業繡娘完成的全過程,實現“共同創作”;
· 五感滲透:紹興黃酒主題民宿“宋小姐別院”依據陶甕共振原理設計音響系統,每當客人打開酒壇倒酒,即觸發一段越劇古調吟唱,構建聲音、味覺與場景的立體敘事。
“非遺的終極體驗,是讓雙手沾泥、衣角染上草木香。設計要做的,是降低體驗的門檻,提高情感的卷入度?!碧K翔理說。
四、材料革命:環保性必須與敘事性共同進化
“我們一直在思考,老榆木梁柱和3D打印墻體能否在同一空間中共存對話?”蘇翔理以徐州某民宿項目為例,天花采用傳統竹編工藝,卻嵌入光纖點模擬出星空效果,既延續了匠藝的生命,也通過技術手段降低后期維護成本。他指出,未來的民宿材料設計,必須在環保與敘事兩大維度同步進化:
· 可再生敘事材料:在碭山民宿中,回收酥梨運輸用的木箱改造成客房鑰匙牌,游客掃碼即可溯源果農故事和梨園生長環境,實現“一物一記憶”;
· 科技柔性化植入:蘇州“山下”藝術街區使用冷峻的微水泥塑造出抽象山巒曲面,卻搭配柔軟羊毛氈觸感的家具與燈具,在科技感中注入人文溫度;
· 在地廢棄材料再造:云南香格里拉某民宿直接使用周邊廢棄的菌棒壓制隔音板,菌絲自然形成的紋理成為獨一無二的墻面裝飾,成本降低的同時也強化了地域標識。
五、未來走向:“反網紅化”與深度體驗的時代
專訪接近尾聲,蘇翔理望向窗外正在創作漆扇的工匠,語氣沉著而堅定:“文旅設計正在回歸本質——它不再是為了制造打卡點,而是要創造‘值得停留的人生切片’?!彼A見,未來的民宿將進入“反網紅化”時代,游客不再滿足于淺層的拍照與圍觀,轉而追求更深度的文化參與和自我實現。
他透露目前正在推進的徽州項目:將六百年歷史的祠堂改造為民宿,客人需在非遺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一支毛筆制作,而后憑這支筆解鎖AR眼鏡中的祠堂祭祀場景復原影像。“沒有親手做完毛筆,就看不到那段歷史——我們希望通過設計設定小小的‘門檻’,讓人在勞動和專注中收獲更具份量的記憶。”
“設計,就像是在土地中埋下一粒種子。它不應只開出一朵好看的花,而應長成一棵扎根于游客心中的樹。”蘇翔理最后說道。這或許正是他對所有文旅設計者最真實的寄語——唯有文化扎根,方能生生不息。
注:文中案例及數據融合近年多地實踐,蘇翔理老師觀點基于其對文旅產業前沿趨勢的洞察及實際項目經驗,旨在為行業提供參考方向。
作者:當地旅游首席記者:夏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