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牌養生一號丨“制傘大師”宋志明的“平衡”人生
人物簡介:宋志明,1959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傘制作技藝(西湖綢傘)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1977年,他師從竹振斐系統學習西湖綢傘全流程制作技藝;1990年,他憑借創新設計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 2025年央視春晚,其主持制作的西湖綢傘在《借傘》節目中亮相,推動了非遺技藝傳播。
一、 扎根:從學徒到匠人,打牢“竹”的根基
1977年,年輕的宋志明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西湖綢傘研究工作室,成為竹振斐先生的弟子。最初的幾年,和所有傳統學徒一樣,他做得多的是打下手、收拾工具等活計,在師傅身邊默默觀察,學習劈竹、繃綢的每一個細節。這些看似枯燥的磨礪,為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西湖綢傘的靈魂,在于“撐開一把傘,收攏一節竹”。選材是第一道嚴苛的平衡:必須選用浙江地區霜降后生長三到五年的淡竹,砍下后還需在陰涼處自然陰干整整兩年,去除燥氣,讓竹子達到穩定柔韌的最佳狀態。宋志明跟著師傅鉆山選竹,學會了用眼睛看竹紋,用手掌感受竹性。這種對自然材料的敬畏和漫長的等待,是他學藝路上關于“時間”與“火候”的第一課。
二、 破局:在實用與藝術間架起“平衡”
傳承不是守舊,更要解決實際問題。1985年,傳統的西湖綢傘面臨一個尷尬:美觀有余,防雨不足。為解決這一影響傘根本功能的難題,宋志明跟隨師傅竹振斐遠赴沈陽,奔走于化工研究所之間,尋找高效的防水配方。返杭后,師徒倆一頭扎進實驗室,反復試驗。正是這種“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的韌勁,讓他們成功試制出第一把真正具有良好防雨功能的西湖綢傘,在實用性與藝術美感之間找到了關鍵的平衡。
這份在解決問題中尋求突破的勁頭,貫穿了宋志明的職業生涯。1990年,他參與研發的繡花、繪畫西湖綢傘系列,在北京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新產品一等獎,讓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光彩。2000年,他自行設計制作的直徑僅25厘米的微型工藝傘,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小巧玲瓏中盡顯匠心。2003年,他創作的彩繪京劇臉譜西湖綢傘,成為市場寵兒,榮獲杭州市優秀旅游商品金獎。這些獎項背后,是他不斷嘗試在傳統紋樣、尺寸、功能上做文章,讓古老的技藝更貼近時代審美的努力。
三、 創新:讓“老手藝”煥發“新生命”
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09年)后,宋志明深感責任重大。他深知,真正的傳承在于“活態”,在于創新。他大膽地將剪紙的精細、扎染的暈染、描金彩繪的華貴融入綢傘創作,賦予傘面全新的視覺語言。
他的創新從未停止。2016年,他成功研發出“發光伸縮桿西湖綢傘”,傘桿可伸縮,傘頭傘柄采用竹藤編織,并在夜間發出淡淡的綠色幽光,既傳統又現代。同年,他還創新制作了傘面半徑達122厘米、全長280厘米的巨傘,以西湖十景為主題,配以龍鳳祥云,傘桿用紅木精雕細琢,集多種工藝之大成,堪稱傘中藝術品。這些突破,無不是在尊重“一竹一綢”核心工藝的前提下,在形式、功能、題材上大膽拓展,在“守正”與“創新”之間找尋平衡。
四、 傳承:播撒“匠心”的種子
技藝的“久久為功”,離不開代代相傳。自2013年起,宋志明在浙江省文化館民間藝術研究中心開設培訓班,每年兩期,至今已成功舉辦20多期,將制傘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社會學員。2013年,他受中國國家圖書館邀請參加“絲綢的記憶”特展,展出的西湖綢傘廣受好評,他捐贈的5把最具代表性的傘被國圖永久珍藏,讓更多人領略其魅力。
2017年3月開始,宋志明西湖綢傘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杭州第一技師學院在學院建立了西湖綢傘制作技藝教學傳承基地,長期為學院學生傳授傳承西湖綢傘制作技藝。通過系統的教學與實踐,學生們不僅掌握了西湖綢傘的傳統制作技藝,更深刻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匠心精神。宋志明始終強調,技藝的傳承不僅是手藝的傳遞,更是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延續。在他的培養下,一批青年學子成為西湖綢傘制作技藝的新生力量,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久傳承注入了活力。
五、生活:一杯養生酒里的“張弛”
近五十年的精工細作,是體力的消耗,更是心力的凝聚。宋志明深知,要保持這份持久的專注與創造力,身體的底子和心態的平和缺一不可。他有著自己的養生方法:早睡早起,飯后散步,時常飯后去山間竹林間走走,讓身心在自然中得到舒展。“手藝活,手要穩,心更要靜。身體好了,手上的功夫才扎實,腦子里的想法才活絡。”這是他樸素的經驗。
在他的工作臺旁,常常放著一小瓶養生一號。每當完成一件費心力的作品,或是思考新的設計時,他會倒上一小杯,慢慢品味。“做傘和過日子,都講究個節奏。繃太緊不行,得松一松。”宋志明說,抿上一口,讓緊繃的神經舒緩下來,有時靈感就在這片刻的寧靜中悄然浮現。這杯養生酒,對他而言,是勞作后的犒賞,也是尋找張弛之間的平衡。
結語
從青澀學徒,到如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從解決防雨難題的技術攻關,到不斷推陳出新的藝術探索,從個人的默默堅守,到廣開課堂培養傳承——宋志明用近半個世紀的光陰,在西湖綢傘的世界里,深刻詮釋了“平衡”的智慧。
“做傘如釀酒,”他常說,“都講究個火候,急火會焦,慢工才能出細活,都是和時間打交道、講和的道。”對他而言,無論是做一把傳世的傘,還是更好的去生活,都離不開“平衡”二字——勞逸的平衡,守與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