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鷹教育名校名企精英研學營暑期收官:多城行走課堂賦能青少年成長
近日,扶鷹教育名校名企精英研學營陸續(xù)完成了在杭州、上海、南京、西安四地的暑期研學活動。這場為期 6 天 5 夜的研學之旅,以游名校、探名企、訪名師、交益友等多元形式,讓參與的青少年們在實踐中拓展認知邊界,收獲了課堂之外的成長養(yǎng)分。
杭州:科技互動與學術浸潤的雙重啟蒙
杭州研學線路中,前沿科技與人文底蘊的碰撞為青少年帶來了直觀的認知升級。在當?shù)乜萍计髽I(yè),銀閃閃的機器狗成了孩子們最感興趣的 “伙伴”—— 它跑起來靈活穩(wěn)健,見孩子們圍攏便搖頭晃腦、原地打滾,甚至主動握手互動。工程師掀開機器狗外殼展示內部線路與芯片時說道:“它能跑能跳全靠這些,你們現(xiàn)在好好學習,將來就能弄明白這里面的門道。” 這樣的動手操作與講解,讓孩子們從單純的科技觀察者轉變?yōu)閯?chuàng)新參與者。
浙江大學的研學環(huán)節(jié)則讓孩子們深度感受學術氛圍。名校名師的授課照亮求知道路,與學霸面對面交流恰似與智者對話,汲取學習經(jīng)驗與人生智慧。一位即將升初中的男孩在研學后,把 “考進浙大” 從模糊愿望變成了具體規(guī)劃 —— 他書桌上放著一支浙大鋼筆,那是參加過扶鷹研學的朋友所贈,“每次寫作業(yè)累了,看到這支鋼筆就有了勁兒。”
上海:產(chǎn)業(yè)前沿觀察助力職業(yè)方向明晰
上海研學營聚焦金融、芯片、生物健康、消費品、航運五大核心產(chǎn)業(yè),為孩子們打開了了解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窗口。江南造船展示館里,從洋務運動時期的舊設備到現(xiàn)代航母模型的陳列,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民族工業(yè)的進步軌跡,對 “科技強國” 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復旦大學的人文課程帶領孩子們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融中感受文學魅力;上海交通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則讓孩子們領略前沿科技的魅力,激發(fā)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城市探索中,南京路步行街的熙攘、外灘建筑群的歷史沉淀、上海天文館的宇宙奧秘,構成了鮮活的學習場景。孩子們在街頭與外國友人嘗試英文交流,不僅鍛煉了口語,更讓 “開放” 從課本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狀態(tài)。而往返于各個研學點的大巴,則成了 “流動的教室”,導師與孩子們一起熱烈地討論當日見聞,讓碎片化的體驗沉淀為系統(tǒng)的認知。
南京:歷史與實踐結合深化知識理解
南京研學之旅注重歷史文化浸潤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結合。中山陵的 392 級臺階,在實地攀登中被賦予了厚重的意義,帶隊導師講解的孫中山 “天下為公” 理念,讓歷史人物的精神變得可感可知;刻有《建國方略》的石壁前,曾經(jīng)的藍圖與當下的現(xiàn)實形成呼應,讓歷史知識從課本上的文字轉化為可觸摸的記憶。
夫子廟秦淮河畔,“煙籠寒水月籠沙” 的詩境成為眼前實景;江南貢院的參觀則激發(fā)了學習動力,讓孩子們對古今求學之路產(chǎn)生共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科探索活動中,孩子們動手拼裝飛機模型,在拆解與組合的過程中,深化了對物理、工程等學科原理的理解。
西安:古今對話中拓寬視野邊界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在歷史與現(xiàn)代的碰撞中收獲學習感悟。兵馬俑坑前,秦帝國的恢弘氣勢引發(fā)孩子們對古代軍事、工程技術的探究興趣;大唐不夜城的實景呈現(xiàn),讓 “長安一片月” 的唐詩意境變得鮮活可感,助力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的課程同樣收獲頗豐,《無人機新戰(zhàn)局?從沖突看科技》等講座將科技知識與現(xiàn)實應用結合,幫助孩子們建立 “知識服務生活” 的認知。此外,西安的街巷民俗、特色美食,讓孩子們在體驗中理解城市魅力的多元維度,認識到文化不僅存在于課本,更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
研學收獲:認知與能力的協(xié)同成長
從整體來看,本次研學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讓孩子們在多方面獲得成長:在科技場景中激發(fā)探索欲,在歷史現(xiàn)場中深化知識理解,在團隊任務中學會協(xié)作包容,在名校名企中明晰成長方向。正如一位家長所說:“孩子回來后,不僅主動分享所見所聞,更開始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目標,這種內在動力的提升,是研學最大的價值。”
扶鷹教育相關負責人表示,研學的核心是讓孩子們在行走中打破認知局限,通過親身體驗將間接經(jīng)驗轉化為直接認知,為未來的成長積累更豐富的 “精神素材”。